跳到內容
  • 縮小字體A-
  • 還原字體A
  • 放大字體A+
平等EQUALITY 機會OPPORTUNITIES 獨立INDEPENDENCE
主頁 通訊刊物 無障礙數碼科技通訊 第218期 第一部份 (2025年11月版)

通訊刊物

第218期 第一部份 (2025年11月版)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無障礙數碼科技通訊 第二百一十八期
Accessible Digital Technology Newsletter (AD Tech) Issue no.218
2025年11月

*************************************************************************

本會提供多項專為視障人士而設立的資訊科技服務,歡迎大家使用︰

聲聞通:以電話語音報讀方式,提供本港九家報章的即日新聞 (只限本會會員)。
電話號碼: (852)3707 4750

資訊科技諮詢電話—透過電話直接解答在電腦應用上遇到疑難的查詢。
電話號碼: (852)2709 5559

網頁無障礙設計主題網站: 提供無障礙網頁設計的指引,技巧和常遇問題等,供業界及市民參考。
https://gate.hkbu.org.hk/

NVDA讀屏軟件下載及教學筆記
https://www.hkbu.org.hk/tc/service/technology/sub-page?page_id=nvda_modules_2021_08

*************************************************************************

如果你還沒有訂閱這份通訊,但希望定期收到這份通訊,可電郵至enewsletter@hkbu.org.hk,

於主題一欄輸入"訂閱通訊”,同時請留下你的姓名及聯絡電話。如果你是香港以外的朋友,請提供你所在之國家/地區,省份,城市等資料。

有關個人的資料僅用於編輯部和讀者間連系和本通訊發展之參考,本刊物將確保遵守香港《私隱條例》,資料將嚴格保密,不會用於其他用途,也不會在未經你的同意下提供給第三者。通訊將會在每月以電郵寄到訂戶之電郵信箱。另外,如你不再希望收到這份通訊,亦可電郵至香港失明人協進會enewsletter@hkbu.org.hk
,在主題一欄輸入"取消訂閱”或"unsubscribe”便可,記得也要提供你的姓名,閣下亦可於上述網址進行取消訂閱的手續。


*************************************************************************

 

編者的話

 

各位讀者大家好,本期通訊會繼續爲大家帶來11月最新的數碼科技資訊,内容包括AI最新資訊及科技產品資訊。本期亦會有轉載「賽馬會無障易學計劃」電子學習通訊。

 
*************************************************************************

本期內容
甲部
視障輔助技術發展
1. Be My Eyes 雙喜臨門 從 App Store 國際榮譽到澳洲專業支援
2. 由無障礙設計到包容人工智能: 微軟在全球與肯雅的實驗
3. 從班加羅爾走出的 AI 智能眼鏡: 讓視障人士「聽見」世界的輪廓

乙部
「賽馬會無障易學計劃」電子學習通訊
1. 2025年10月電子學習通訊─編者的話
2. 【小編的書櫃:信仰篇】電子書推介:好好照顧,好好活著:照顧者保守身心的30個溫柔練習
3. 【小編的書櫃:自由選書】電子書推介:《在遺忘之前一屋邨一故事》
4. 【身心食糧】 電子書推介:《越吃越美麗: 日本女星御用營養師教你吃出瘦身、美肌、年輕力》
5. 【職途探索】電子書推介:《扮工室小氣簿:社畜專用職場求生手冊》
6. 【科技年代】 電子書推介:《都問AI吧!ChatGPT上手的第一本書》
7. 【ELFA/協進會動態】

丙部
數碼科技剪報
1. Apple Intelligence 正式支援繁體中文! iOS 26.1 十大 AI 功能懶人包
2. Google 報告力撐 Android 防詐騙更勝 iPhone
3. 真.多模態 AI 頭戴裝置 Samsung Galaxy XR 硬撼 M5 Vision Pro
4. 日本、加拿大 Apple Watch 全系列可用 Starlink 衞星通訊功能
5. WhatsApp 明年起封殺 OpenAI 及 Perplexity 等 AI 聊天 Bot 連接 API 30 億用戶 AI 戰場規則改寫

丁部
數碼世界消息
1. Gemini強化Google 地圖的導航功能
2. OpenAI推出內置ChatGPT的網頁瀏覽器ChatGPT Atlas
3. Samsung 將網頁瀏覽器Samsung Internet帶到桌面電腦
4. Spotify現在會讓用戶看到他們的每週聆聽數據
5. WhatsApp 讓聊天備份的加密變得更簡單
6. Windows檔案總管將會自動停用對從網絡下載的檔案的預覽功能

*************************************************************************
甲部
視障輔助技術發展

1. Be My Eyes 雙喜臨門 從 App Store 國際榮譽到澳洲專業支援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中,國際視障科技社群傳來兩則焦點消息,同樣來自 Be My Eyes。其一,Be My Eyes 與遊戲 Art of Fauna 一同入圍二零二五年 App Store 大獎的文化影響力類別決選名單;其二,Be My Eyes 宣布與澳洲 Guide Dogs NSW/ACT 建立全新數碼合作關係,為當地視障人士提供更便捷的專業支援。

這兩項發展,一邊是來自主流科技生態的國際級肯定,另一邊是落地至社區服務的實際部署,為香港推進數碼共融與無障礙政策帶來了值得深思的參考。

一. 蘋果肯定文化影響力 Be My Eyes 與 Art of Fauna 入圍 App Store 大獎

根據無障礙社群網站 AppleVis 的報道,蘋果由旗下全球編輯團隊,在十二個獎項類別中選出四十五款應用程式角逐二零二五年 App Store 大獎。其中,Be My Eyes 與 Art of Fauna 同獲提名為文化影響力類別的決選作品,肯定二者在創新、用戶體驗及社會文化影響力方面的貢獻。

AppleVis 本身是國際知名的蘋果平台無障礙社群,由視障用戶主導評測和分享使用心得,其母公司正是 Be My Eyes。Be My Eyes 能同時在用戶社群與 App Store 官方層面獲得肯定,某程度上證明了它一直強調的「以用戶為本」和實際效益,已經不只是理念,而是獲得主流市場認同的產品實踐。

二. Art of Fauna 的啟示 娛樂與教育同樣可以完全無障礙

同屬文化影響力類別的 Art of Fauna,是一款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益智遊戲,早前已奪得二零二五年蘋果設計大獎中的共融設計獎項。遊戲以精緻插畫和文字拼圖為主軸,每幅作品都配以相關動物的文字介紹。玩家既可選擇慢慢拼砌圖像,放鬆身心,也可以挑戰重組文字內容,在遊玩過程中學習野生動物和保育知識。

更關鍵的是,開發團隊從設計初期便以「全面無障礙」為目標,令包括盲人及低視能人士在內的不同用戶,均可透過輔助科技參與遊戲體驗,而非被排除在娛樂與學習之外。

對香港而言,Art of Fauna 帶出的訊息十分明確︰
無障礙不應只局限於工具類或實用程式,娛樂、教育及文化內容,同樣可以也應該照顧視障及其他殘障人士的需要。若這種設計理念能夠在本地教育資源、博物館及展覽導覽、兒童數碼內容等領域廣泛落實,將會大幅豐富殘障人士在文化、休閒與終身學習上的選擇。

三. Be My Eyes 的角色 由義工到人工智能的視覺支援平台

Be My Eyes 則是一個專為盲人及低視能人士設計的視覺協助平台。用戶只需透過智能電話開啟應用程式,便可連線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由對方透過鏡頭畫面提供即時口頭描述,協助處理各種日常視覺資訊。

近年,Be My Eyes 進一步加入人工智能影像描述功能,以及與企業專線客服的連結。視障用戶在查閱文件、分辨產品與包裝、閱讀說明書或設定新裝置時,可以按需要選擇由義工、人工智能,或企業專屬代表提供協助,靈活度大大提升。

根據 App Store 資料,全球已有超過五十萬名視障人士透過 Be My Eyes 取得視覺協助,由逾七百萬名義工組成的龐大社群支援。這種模式巧妙結合社區互助、企業服務與人工智能技術,一方面紓緩傳統視障支援服務人手有限的壓力,另一方面亦讓用戶在日常生活中擁有更大的主導權和即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與 Guide Dogs NSW/ACT 攜手 為澳洲用戶提供專業線上支援

在獲得 App Store 大獎提名的同一週,Be My Eyes 宣布與澳洲 Guide Dogs NSW/ACT 建立全新數碼合作,並於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正式啟動。

這項合作的核心,是把 Guide Dogs NSW/ACT 的專業團隊直接引入 Be My Eyes 應用程式之中。現時,澳洲已有超過九千名 Be My Eyes 用戶,日後他們只需在應用程式內打開服務目錄,選擇「視障機構」類別,再點選 Guide Dogs NSW/ACT,即可在辦公時間內,透過視像通話直接與專業職員聯繫。

官方公布,Guide Dogs NSW/ACT 透過 Be My Eyes 提供的服務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澳洲東部標準時間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用戶可就日常家居管理、使用輔助科技、出行安排,甚至維繫社交與家庭生活等範疇提出疑問,獲得即時及具專業背景的建議。

對於地域廣闊的澳洲而言,這種以數碼渠道延伸專業機構服務的模式尤其重要。無論身在大城市或偏遠地區,只要有智能電話和網絡連線,用戶便能直接接觸到視覺復康與生活輔導支援,減少親身前往辦事處或輪候外展服務的需要。

五. 對香港與亞洲的啟示

雖然今次合作主要服務澳洲用戶,但其背後展示的服務模式,對香港及亞洲地區具明顯的借鑑價值。

第一,政府資助的視障服務機構,可以考慮在現有服務基礎上,透過流動應用程式或網上平台,把諮詢、訓練及支援服務搬上雲端。對於長者及多重障礙人士人數持續上升的社會而言,適當運用遠程支援,有助提升服務覆蓋率和資源運用效率。

第二,本地科技企業及初創團隊,如能效法 Art of Fauna 的做法,在產品構思階段便把無障礙視為基本設計要求,而非事後補救,將更有機會同時獲得國際市場及本地殘障社群的認同,亦更容易在國際獎項、品牌形象及商業合作上取得突破。

第三,對香港視障用戶而言,Be My Eyes 本身已是一個值得善用的國際平台。即使目前尚未有本地機構仿效 Guide Dogs NSW/ACT,透過平台提供粵語專線支援,用戶仍可先利用全球義工及人工智能描述功能,處理不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視覺障礙,例如辨認文件、檢查電器顯示或閱讀藥物標籤。

六. 本地可走的下一步

若從政策與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香港在推進數碼無障礙方面,至少可考慮以下幾個方向。

其一,在政府資助項目及公共服務採購中,加入明確及具體的數碼無障礙要求,同時預留資源支援遠程輔導和線上支援服務的建設,鼓勵服務機構探索新模式,而不局限於面授與電話熱線。

其二,加強與國際平台及機構的合作。例如探討本地視障服務機構,能否參考 Guide Dogs NSW/ACT 的經驗,在 Be My Eyes 或其他合適平台上設立粵語及普通話專線,既方便本地用戶,也可服務海外華語社群,擴闊香港在無障礙服務上的國際角色。

其三,在創科、教育及文化界別,主動推動更多類似 Art of Fauna 的共融數碼內容,包括無障礙自然教育遊戲、數碼博物館與展覽導覽,以聲音與觸覺為主的學習資源等,讓無障礙不再只被視為「輔助工具」,而是人人都可參與的文化與創意體驗。

從獎項榮譽到服務創新 無障礙正走向主流

從 Be My Eyes 與 Art of Fauna 入圍 App Store 大獎,到 Be My Eyes 與 Guide Dogs NSW/ACT 展開新合作,我們看到了一個愈來愈清晰的趨勢︰無障礙與共融,已從邊緣議題走向主流科技與社會服務的重要指標。

對香港的數碼無障礙生態而言,這同時是壓力也是機遇。如何在現有資源之內,抓緊國際發展方向,兼顧本地用戶的語言與文化特性,將決定我們能否在未來數年,把「人人可用」的理念,真正落實為市民每天都感受得到的生活體驗。

在這個關鍵時刻,無論是政策制定者、服務機構,還是科技開發者,都值得細心審視 Be My Eyes 及其國際伙伴的實踐經驗,思考下一個屬於香港的數碼共融故事,可以如何開始書寫。




2. 由無障礙設計到包容人工智能: 微軟在全球與肯雅的實驗
 

引言 讓科技真正屬於每一個人

近年人工智能成為全球焦點,但在耀眼技術背後,有一個重要事實經常被忽略:不少人工智能系統,仍然主要為一小部分有利條件的用戶而設,例如以英語為主、擁有穩定網絡、具備較高數碼素養的人。其他人往往只能勉強適應本來不是為他們設計的工具。

微軟在無障礙領域已經與殘障社群合作超過三十年,從作業系統、辦公軟件,到硬件裝置和雲端服務,一直嘗試把無障礙變成產品設計的基本要求,而不是額外附加功能。在今年於三藩市舉行的 Microsoft Ignite 會議中,微軟無障礙總監 Jenny Lay Flurrie 與來自 Deque Systems 和 GitHub 的伙伴,在「建構屬於所有人的未來:無障礙如何塑造人工智能」主題講座中發出清晰訊息:人工智能既是創新前沿,也必須成為包容設計的新實驗場。

與此同時,在非洲肯雅,另一個由微軟支持的項目 Project Gecko,正把這種理念落實到農村社區之中。團隊透過本地語言和教學影片,重新定義什麼才算真正的人工智能無障礙。一個是國際會議的舞台,一個是田間地頭的現場,卻同樣指向一個關鍵問題:人工智能究竟是為誰而建。

一、無障礙從來不只屬於科技界

Jenny Lay Flurrie 在講座中提醒與會者,無障礙設計的歷史遠早於現代資訊科技。電動牙刷、有聲書、街道路邊斜道,這些原本為殘障人士而設計的事物,最後都成為便利所有人的基礎設施。她以此說明一個重要觀點:當我們從殘障使用者出發,其實是在為每一個人設計更好、更安全的產品與環境。

過去三十多年,微軟與殘障社群合作,逐步發展出一套成熟的無障礙框架,不單追求符合法規,更嘗試在產品體驗和企業文化中,把無障礙視為信任與創新的核心,而不是額外成本或負擔。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正是數碼無障礙能否持續推進的關鍵。

二、由內而外建立包容設計文化

要避免無障礙停留在宣傳口號,企業必須先從內部做起。微軟的做法包括為員工提供必修的無障礙培訓,把無障礙要求寫進產品設計和開發流程,並設立面向殘障用戶的專門支援渠道,例如 Disability Answer Desk,由團隊直接回應殘障用戶在軟硬件使用上的困難和意見。

這些基礎工作的目標非常清晰:讓工程師、產品經理、體驗設計師,以至營運和市場部門,在構思產品之初,就會主動思考不同能力的用戶如何使用系統,盡早預防障礙,而不是在產品快要推出時才倉促修補界面問題。

三、從輔助工具變成人人受惠的創新

近年不少來自殘障社群意見的設計,已成為廣為人知的產品案例。例如為肢體障礙玩家而設的適應型遊戲控制器,用戶可以自由組合不同按鍵和開關,令更多人可以參與遊戲體驗;又如多款可自訂外形的滑鼠與鍵盤,配合不同握力和姿勢需要;再加上協助閱讀困難人士的沉浸式閱讀工具,讓用戶透過調整字體大小、行距、背景顏色和朗讀功能,更易理解長篇文字。

這些原本被視為「輔助功能」的設計,如今已被大量非殘障用戶採用。例如在嘈雜環境中依賴字幕和即時文字的上班族,或長時間使用屏幕後打開閱讀模式以減輕眼睛疲勞的使用者。無障礙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專用選項,而是推動整體用戶體驗進步的創新來源。

四、人工智能與無障礙的雙向牽引

講座亦集中探討人工智能與無障礙之間的互相牽引。一方面,人工智能為殘障人士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視障用戶可以透過影像識別及場景描述工具,實時了解周遭環境或文件內容;語音合成技術則可為說話能力受影響人士建立自然、具個人特色的電子聲線,協助他們維持獨立溝通,減低社交障礙。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同時帶來偏見、私隱與安全等風險,而殘障社群往往較容易受到這些風險的衝擊。原因之一,是他們本來就較少出現在主流訓練數據和測試場景之中,容易被模型誤解或忽略。正因如此,Jenny Lay Flurrie 強調,若要建立值得信任的人工智能系統,必須從設計階段開始,便讓殘障人士實際參與,不只是為他們設計,更是與他們共同設計。

在開發工具方面,Deque Systems 的行政總裁 Preety Kumar 及 GitHub 的無障礙負責人 Ed Summers 介紹了多項把無障礙檢測融入編程流程的方案。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在程式碼層面自動找出常見無障礙問題,再交由開發團隊與無障礙專家共同判斷與修正。這種模式把自動化效率與人類專業判斷結合,有助在大型專案中維持穩定的無障礙質素,亦為其他機構提供可參考的技術路線。

五、肯雅 Project Gecko:讓人工智能說本地語言

如果說 Ignite 講座展示了一套企業和產業層面的無障礙戰略,那麼肯雅的 Project Gecko,則是另一個紮根社區的實驗現場。

當地報道指出,現今大部分人工智能工具,仍然主要服務於能使用英語、擁有高速網絡和較高數碼素養的一小部分人。對於以口述知識和本地語言為主的社區而言,這些工具很難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結果是,最有需要透過科技獲得支援的一群,反而成為被服務最少的一群。

Project Gecko 由微軟聯同來自非洲、印度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一套多模態系統,能同時理解語音、圖像和影片這些更貼近現實生活的溝通方式。首個應用場景選在農業。微軟支持團隊把先進的人工智能模型,與非牟利機構 Digital Green 長年累積的大量本地培訓影片結合,形成真正以社區為本的知識庫。

對肯雅農村的農民而言,這個改變既實際又深遠。農民現在可以直接以基庫尤語、杜魯奧語、索馬里語等本地語言發問,系統會在社區拍攝的教學影片中搜尋相關內容,並以時間標記方式回應,例如指出影片哪一分鐘展示了適合當地氣候的病蟲害處理方法、如何保存種子等。回答不只是技術正確,更蘊含在地經驗和文化脈絡。

這並非單純新增語言選項的表面優化,而是徹底重思人工智能服務的對象,以及誰的知識被視為有價值。當模型不再只依賴西方數據集,而是學習數千小時帶有本地語境的語音與影片,人工智能對世界的理解便變得更廣闊,也更貼近多數人的真實生活。

很多人批評大型科技公司只會為高利潤市場創新。Project Gecko 在一定程度上為這種觀點增加了新的變化。當企業願意投資以社區為本、在地優先的解決方案,所帶來的效益,可以遠遠超出單一市場或國家,為整個行業打開新的想像空間。肯雅正在成為包容創新的重要藍本。

結語 從邊緣走向創新主流

無障礙設計曾經被視為小眾議題,但從 Microsoft Ignite 的主題講座,以至肯雅 Project Gecko 的實戰案例,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圖像:當我們從最容易被忽略的用戶出發時,其實是在為整個社會設計更可靠、更公平,也更具創意空間的科技。

下一步,也許正是在每一個新專案、每一次採購、每一次技術選擇時,認真問自己一個簡單問題:這個系統,是否真的為所有人而建。




3. 從班加羅爾走出的 AI 智能眼鏡: 讓視障人士「聽見」世界的輪廓
 

引言:當青年創新遇上數碼無障礙

在談論人工智能時,我們常聚焦在語言模型、機械人與效率革命,卻容易忽略另一條同樣重要的道路——如何讓科技真正為殘障人士帶來實際改變。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一位 19 歲工程系學生 Tushar Shaw,交出了一個極具想像力的答案。他設計出一副專為視障人士而生的 AI 智能眼鏡「Perceivia」,讓使用者可以透過聲音與震動「感知」周遭環境。這項發明,令他成為 Samsung「Solve for Tomorrow 2025」全國優勝隊伍之一,也為數碼無障礙社群帶來一個值得關注的新案例。

一位 19 歲工程學生的無障礙起點

Tushar 是 Scaler School of Technology 的二年級工程系學生,創作 Perceivia 的起點,來自他成長過程中的一段鄰里關係。

他自小與一位視障鄰居比鄰而居,親眼看到對方在極其日常的事情上,面對巨大的困難:
過一條馬路、認出面前是誰、在房間中尋找一件物件——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動作,對視障人士卻是一場場高風險的挑戰。這些畫面令他深深思考:科技是否可以讓這些挑戰變得不再「巨大」?

更具啟發性的是,當他下定決心要做點什麼時,其實並沒有電腦視覺或硬件設計背景。技術並非一開始就準備好,而是透過學習與支援慢慢補上。這一點,對所有關心無障礙創新的讀者而言,或許同樣是一種鼓勵:改變,往往由一個不完美但真誠的起心動念開始。
Perceivia:把環境變成「可聽見」的地圖

Perceivia 並不試圖「替代」視力,而是把視覺資訊轉化為聽覺與觸覺,協助視障人士建立一幅「感官地圖」。

這副智能眼鏡的核心特點包括:
多感應器組合:
眼鏡內建音訊感應器、物件辨識相機,以及進行空間分析的 AI 模組,能同時收集和處理環境資訊。

物件與距離辨識:
系統可偵測前方物件,估算距離與方位,協助使用者預先了解是否有障礙物或重要地標。

人聲與臉孔識別:
除了物件之外,Perceivia 亦可辨識人聲及熟悉的臉孔,協助視障人士在社交情境中更易辨認身邊的人。

多模式提示:
裝置可選擇以細微震動或即時語音作出提示,讓使用者依自己偏好,決定接收資訊的方式與密度。

綜合以上能力,Perceivia 為使用者構建的不只是一串訊息,而是一幅可隨時更新的「感官地圖」,把本來模糊、難以掌握的環境,轉化為有結構、有方向感的聲音與觸感。

從零開始:技術背後的共同創作

坦言之,Tushar 最初對電腦視覺與硬件設計都並不熟悉。他在開發過程中,一方面學習相關技術,一方面善用外部資源與工具,例如用 AI 模型協助畫面描述,並在其上建立臉孔及物件辨識功能。

更關鍵的是,他邀請視障人士親自參與系統訓練與測試:

- 以視障義工貢獻的數據集,訓練臉孔及物件辨識功能;
- 讓實際使用者在真實場景中試戴原型,回饋哪些提示過於複雜、哪些情境被忽略;
- 逐步調整系統回應方式,例如提示頻率、語音內容長度、震動模式等。

他坦言,很多在理論上看似完美的設計,一到實際使用情境就需要「重新思考」。這亦正好印證了數碼無障礙領域的一條黃金准則:沒有用戶參與,就沒有真正的無障礙。

教育計劃如何成為無障礙創新的孵化器

Perceivia 的誕生,離不開 Samsung「Solve for Tomorrow」教育計劃的支持。

這個計劃以全國性創新挑戰形式舉行,邀請印度各地年輕人針對國家面臨的真實難題,提出以科技為本的解決方案。今年的四大主題包括:

1. AI for a Safer, Smarter, and Inclusive Bharat
2. Future of Health, Hygiene, and Well-being in India
3.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via Technology
4. Social Change through Sport and Tech

Tushar 所屬的隊伍,正是以「更安全、更智慧、更具包容性的印度」這一 AI 主題脫穎而出,並獲選為全國優勝者之一。四支優勝隊伍均得到價值 1 億盧比的孵化支援,於 IIT Delhi 進一步完善項目。

除了資金與技術支援,計劃亦為參加者提供:

- 如何理解及分析市場的培訓;
- 如何開展用戶研究與實地調查;
- 如何與潛在合作夥伴接洽與溝通。

對一名仍在就讀的青年工程學生來說,這不只是比賽,而是一場快速而完整的「從點子走向產品」實戰課程。

從創新雛形走向可持續產品

獲獎對 Tushar 而言,同時是一個句號與逗號——既是階段性成果,也標誌著新一階段的開始。

他為 Perceivia 訂下了幾個短期到中期的方向:

擴大實地測試:
在未來一年,與更多視障使用者及培訓導盲、定向行走的專業人員合作,於不同城市與環境情境中進行測試。

整合室內導航功能:
例如在大型商場、車站或公共機構內,協助使用者在複雜的室內空間中安全行走。

與專注無障礙科技的品牌合作:
借助現有輔助科技產品的經驗與通路,把原型進一步優化,並尋找能真正壓低成本的生產方案。

他的長遠目標非常清晰:
讓這類智能眼鏡像一般眼鏡一樣普及——不是少數人才負擔得起的奢侈品,而是一種應有的權利。

對正在推動無障礙的機構與專業人士來說,Perceivia 的故事帶來了幾項值得記錄的啟示:

1. 從生活經驗出發的問題定義
一位鄰居的日常困難,就足以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創新起點。真正的無障礙創新,往往來自對具體生活情境的長期觀察。

2. 視障人士不只是「使用者」,更是「設計者」
透過義工數據貢獻與原型測試,視障人士實際參與了系統訓練與設計修正,體現了共同創作(co‑design)的精神。

3. 教育與比賽可以成為重要的生態支點
Solve for Tomorrow 提供的不只是舞台與獎金,更是市場理解、研究方法與創業思維。這類平台,對於培養下一代無障礙創新者至關重要。

4. AI 與輔助科技不必停留在「小眾市場」
把智能眼鏡視作「應像眼鏡一樣普及」的目標,正是把無障礙從邊緣推向日常的關鍵思維。

Perceivia 仍是一個正在演進中的項目,但它已清楚示範:當人工智能遇上無障礙,故事不一定只發生在大型企業或研究機構;一位 19 歲學生,一副智能眼鏡,也可以實實在在改變視障人士感知世界的方式。

對數碼無障礙社群而言,這不僅是一則產品新聞,更是一個呼籲——
我們是否已準備好,為更多像 Tushar 一樣的年輕創新者,提供舞台、資源與與用戶連結的橋樑?

因為每多一個這樣的項目,就多一份可能:
讓科技不只看見數據,更看見原本被忽略的人。



*************************************************************************

乙部
「賽馬會無障易學計劃」電子學習通訊

1. 2025年10月電子學習通訊─編者的話
 

踏入10月,秋意濃濃,距離2025年尚有兩個月,今年所定立的目標是否已達標呢? 在一年的尾聲,讓自己放慢腳步,找一個休息的空間吧。
本期通訊精選幾本與信仰、健康、職場技能和AI科技相關的電子書,希望幫助大家增加不同方面的知識。

本期為大家推薦了幾本電子書:
信仰方面我們介紹:《好好照顧,好好活著:照顧者保守身心的30個溫柔練習》,是一本寫給「總是先照顧別人者」的生命指南,結合了信仰和生活上的不同例子,讓照顧者身心都得著安慰。
同時,亦有關於香港情懷的書籍,為大家推介【在遺忘之前一屋邨一故事】- 書中充滿作者對公共屋邨獨特的情懷,透過文字帶讀者一步一步遊走香港公共屋邨不同的歷史。本計劃與職教中心,在12月合辦讀書分享會,詳情請見內文。
心理健康方面,我們介紹《越吃越美麗: 日本女星御用營養師教你吃出瘦身、美肌、年輕力》,讓讀者從飲食開始著手,從內美麗到外。
職場方面,我們亦推介《扮工室小氣簿:社畜專用職場求生手冊》,為初出職場的讀者作好心理準備。
在資訊科技上,我們推介: 《都問AI吧!ChatGPT上手的第一本書》書籍介紹,讓最初接觸ChatGPT的讀者由淺到深地認識使用其技巧。

以上提及各本書籍, 協進會管有。若你已是本計劃使用者,歡迎你WhatsApp:95842875或電郵至elfa@hkbu.org.hk,留下姓名及電話,登記借閱此書的電子版本。



2. 【小編的書櫃:信仰篇】電子書推介:好好照顧,好好活著:照顧者保守身心的30個溫柔練習
 

最神聖的照顧,始於最誠實的自我善待。這是一本寫給「總是先照顧別人者」的生命指南。
照顧者每日日復一日的照顧,為被照顧者獻上了自己寶貴既時間、精神以及體力。

書中融合了信仰與心理學,從身體、心靈、關係三方面著手,再以聖經屬靈的角度帶大家重新關注身體的訊號,覺察內心低話,在創造中找回活力。並學習建立健康的人際界線。這既是尋回生命節奏的起點,更是一後溫柔擁抱自我的療癒旅程。
書中亦設計了三十個微練習,從練習呼吸、沐浴晨光、放鬆塗鴉至改變思考習慣等,這些不帶負擔的生活片刻。讓身為照顧者的你也有一個休息的空間。
書中也引用了一些聖經中的例子來回應一些的教導。除了身體上要有好照顧,心靈的健康也同樣重要,書中引用不少聖經來作為照顧者心靈上的安慰。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協進會已管有這本書,若你已是本計劃使用者,歡迎你WhatsApp:95842875或電郵至elfa@hkbu.org.hk,留下姓名及電話,登記借閱此書的電子版本。




3. 【小編的書櫃:自由選書】電子書推介:《在遺忘之前一屋邨一故事》
 

「一屋邨一故事」
每個屋邨背後都有著它獨特的故事,香港的屋邨更見證了香港七百萬人數十年的歷史。每個屋邨都有不同獨特之處,不論是社區的設施,商店等,背後都經歷了不同的風雨,造就成今天的回憶。

作者趁在這些即將重建的的屋邨逐漸消失前看清楚這些獨特的屋邨,因此選擇到訪書中所提及的屋邨,將它們的歷史記載在書中,每一個屋邨的建築、設計的元素、規定、形狀等,都極具吸引力。更希望令讀者可以從書中認識香港屋邨獨特的時代印記,透過文字一步一步帶領讀者重遊不同的屋邨,懷愐昔日舊屋邨的情懷,見證香港歷史的其中一頁。
在12月,我們邀請作者林喜兒舉辦讀書分享會,詳情:

日期:2025年12月20日(星期六)
時間:14:00-17:00
地點:香港九龍何文田愛民邨嘉民樓621-624室 – 服務中心
內容:
1. 《 在遺忘之前 ,一屋邨一故事 》讀書分享會,邀請了作者林喜兒作書籍分享
2. 遊歷屋邨環節
3. 問答環節
報名方法: 如有興趣,可以WhatsApps95842875向ELFA查詢詳情。

協進會已管有這本書,若你已是本計劃使用者,歡迎你WhatsApp:95842875或電郵至elfa@hkbu.org.hk,留下姓名及電話,登記借閱此書的電子版本。




4. 【身心食糧】 電子書推介:《越吃越美麗: 日本女星御用營養師教你吃出瘦身、美肌、年輕力》
 

瘦身幾乎是現代人,不論男或女,每天都在堅持的事情。
提到減重,一般都會想起控制卡路里,體重是可以暫時下降,但沒法變得美麗。
這本書正正打破了這個觀念,亦告知我們只要吃得健康,也可以瘦身以及變得美麗,相反節食是一種壞習慣。吃東西是一種享受,而進食亦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做的事,因此不需要過份忍耐,只要適當地調整飲食便可。美麗是由內到外,不管是減重還是變美,透過飲食得到健全的身心,精神也會變得更加穩定。書中亦提供一些飯和菜的黃金比例的菜單,教讀者如何食得更健康。
作者亦希望可以帶更多人走出「減重的迷宮」,早日擺脫因減重所帶來的挫折與痛苦,重拾自信美麗的人生。

協進會已管有這本書,若你已是本計劃使用者,歡迎你WhatsApp:95842875或電郵至elfa@hkbu.org.hk,留下姓名及電話,登記借閱此書的電子版本。




5. 【職途探索】電子書推介:《扮工室小氣簿:社畜專用職場求生手冊》
 

在職場上,都有不同的生存手法,相信不時都會誤中地雷,特別是初入職場的你。
書中分了三大類,同事篇、前輩篇、上司篇。每類中都有不同講述踩雷的例子、更會分析如何避免以及在遇到這種情況應如何應對。
書中引用幽默風趣語氣,教導讀者在不同職埸上的生存技巧以及一些保護自己的小技巧,避免誤信他人,遠離是非小人,同時亦幫助讀者在壓力下保持平衡的心態,避免過份費神。
這是一本職場的生存指南,讓初入職場的你,提早學習職場上不同的求生技巧,以及面對社會現實的狀況,為進入職場作好基本的心理準備。

協進會已管有這本書,若你已是本計劃使用者,歡迎你WhatsApp:95842875或電郵至elfa@hkbu.org.hk,留下姓名及電話,登記借閱此書的電子版本。




6. 【科技年代】 電子書推介:《都問AI吧!ChatGPT上手的第一本書》
 

近年來,在AI的發展中,ChatGPT可算是人們喜愛使用的程式中大熱的首選。它既方便又快捷地解決不同的問題及需求。若能善用ChatGPT,等同於擁有一位隱形的超級智能夥伴。但使用的同時都藏著不同的小技巧,例如如何精準地提問問題等。
書中提到如何精準的提問,達至準確地得到答案,亦有不少淺顯易懂的說明和範例,讓我們理解GPT的概念和應用。亦會帶讀者深入探討GPT可以應用在生活各方面的不同方法以及它為我們帶來的衝擊。
讀者從書中對這項新技術有了初步的認識,瞭解它可能對個人、組織和社會、各行各業造成的不同影響,更要懂得善用GPT的能力,輕鬆解決生活上的各重難題,但切忌被科技牽著鼻子走,淪為技術的奴隸。

協進會已管有這本書,若你已是本計劃使用者,歡迎你WhatsApp:95842875或電郵至elfa@hkbu.org.hk,留下姓名及電話,登記借閱此書的電子版本。




7. 【ELFA/協進會動態】
 

【訊息一】活動剪影: 國際白杖日2025
「國際白杖日2025心睇力行」於2025年10月26日於山頂公園廣場順利舉行,得到過百位會員及公眾人士的支持,活動當日有更不少攤位遊戲,讓公眾人士了解視障人士的生活,更邀請了不少的表演團體作嘉賓、有歌唱表演、舞蹈表演等 、場面十分熱鬧及精彩。

【訊息二】活動剪影: 視得其樂音樂會
視得其樂於2025年9月13日於君匠音樂學校音樂廳順利舉行,由十位視障音樂人,以聲樂及鋼琴演出,演出當天場面十分熱鬧,感謝各界對他們的支持。

【訊息三】活動剪影: 與職教中心合辦就業手作工作坊
分別於2025年9月及10月與職教中心聯合舉辦就業手作工作坊,提供無障礙教材筆記或書籍以及教授會員擴香石及皮革用具之製作技巧,製成品更用作國際白杖日紀念品之用。



可按此前往第二部份的內容


 

<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