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平等EQUALITY 機會OPPORTUNITIES 獨立INDEPENDENCE
主頁 通訊刊物 無障礙數碼科技通訊 第145期 第—部份 (2019年4月版)

通訊刊物

第145期 第—部份 (2019年4月版)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無障礙數碼科技通訊 第一百四十五期
Accessible Digital Technology Newsletter (AD Tech) Issue no.145
2019年4月

*************************************************************************

本會提供多項專為視障人士而設立的資訊科技服務,歡迎大家使用︰

聲聞通:以電話語音報讀方式,提供本港九家報章的即日新聞 (只限本會會員)。
電話號碼: (852)3464 5050

資訊科技諮詢電話—透過電話直接解答在電腦應用上遇到疑難的查詢。
電話號碼: (852)2709 5559

網頁無障礙設計主題網站: 提供無障礙網頁設計的指引,技巧和常遇問題等,供業界及市民參考。
http://wafa.hkbu.org.hk

NVDA讀屏軟件下載及教學筆記
https://www.hkbu.org.hk/tc/service/technology/sub-page?page_id=nvda_modules

*************************************************************************

如果你還沒有訂閱這份通訊,但希望定期收到這份通訊,可電郵至
enewsletter@hkbu.org.hk
,於主題一欄輸入"訂閱通訊”,同時請留下你的姓名及聯絡電話。如果你是香港以外的朋友,請提供你所在之國家/地區,省份,城市等資料。此外,已登記訂閱的讀者可以登入無障礙數碼科技通訊的網頁,網址為:
http://enews.hkbu.org.hk 。以新視窗打開
讀者可於該網頁上進行訂閱,取消訂閱及登入瀏覽最新一期的無障礙數碼科技通訊。現有已訂閱的讀者用戶不必重新登記,登入名稱及密碼,均預設為其在訂閱本刊 時所採用的個人電郵帳戶的名稱(亦即個人電郵地址上@號前的名稱),新用戶亦可直接於上述網頁進行登 記。這些有關個人的資料僅用於編輯部和讀者間連系和本 通訊發展之參考,本刊物將確保遵守香港《私隱條例》,資料將嚴格保密,不會用於其他用途,也不會在未經你的同意下提供給第三者。通訊將會在每月之第二個星 期以電郵寄到訂戶之電郵信箱。另外,如你不 再希望收到這份通訊,亦可電郵至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enewsletter@hkbu.org.hk
,在主題一欄輸入"取消訂閱”或"unsubscribe”便可,記得也要提供你的姓名,閣下亦可於上述網址進行取消訂閱的手續。

*************************************************************************
編者的話

第5代無線通訊網絡的發展,已經如箭在弦。在可見的將來,數碼資訊高速傳播、萬物互聯是件指日可待的事情。

最近本港九龍灣的馬路上,已經裝設了數十枝智慧街燈燈柱並進行測試,在柱上安裝了可以配合日後發展的 5G 網絡設備;監察車輛和行人流量的攝影鏡頭;收集天氣數據的傳感器;燈柱所在位置定位和周邊公共設施訊息的二維碼;柱邊地面上還有可以通過盲人手杖, 觸法語音報讀定位的傳感器。這種在始建時已經加入共融概念,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做法;亦是文明社會無障共融的實現。

我們除了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上需要無障礙環境外,在藝術享受這方面,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今期就為大家帶來一篇世界各地為盲人打造無障礙設計的博物館專題報導;也好比較一下跟自己所處的地方,我們是不是還有做得更好的事情在等着呢?


*************************************************************************

本期內容
甲部
視障輔助技術發展
1. 可以讓視障人士無障礙參觀的博物館
2. 不一樣的企業轉型:從「狼性文化」走向多元共融
3. 你是我的眼——Aira,盲人專用的智能眼鏡

乙部
「無障易學」電子學習通訊 (E-Learning For All enewsletter)
1. 我們仍會走下去
2. 專題文章 (一):參加美國加州輔助工具展暨研討會後記
3. 專題文章 (二):視障輔助儀器面面觀
4. 專題文章 (三):善用輔助軟件及現有資源

丙部
數碼科技剪報
1. Apple:AirPower 已被取消
2. WhatsApp 商用版正式推出 自動回覆+一機雙帳號
3. 南韓 5G 服務 4月5日 起跑,月費 1,650 元起跳
4. Apple Watch ECG心電圖功能香港正式啟用!
5. Android 間諜軟體 Exodus 出現 iOS 版本
6. Galaxy S10 的屏下指紋解鎖被 3D 列印破解了!
7. 下一個 Windows 10 更新會給你更大的安裝彈性

丁部
數碼世界消息
1. Ambionics公司以創新科技為嬰兒打造仿生手臂
2. 多款蘋果應用程式被揭偷偷攝錄使用者畫面 蘋果要求開發者立刻採取行動
3. 谷哥推出Adiantum加密本地裝置資料
4. 知能腕帶Sunu Band協助視障人士探索世界

戊部
讀者園地
蘋果手機關於閱讀含大量文字內容的小心得

*************************************************************************
甲部
視障輔助技術發展

1. 可以讓視障人士無障礙參觀的博物館

博物館有責任滿足廣泛群體包括視障人士的需求,這不單只是社會一小部分人的問題,至關重要的是它們不應被忽視。

全球約有13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視力障礙或失明。僅在美國就有大約2550萬人缺損或喪失視力。

對不少人來說,參觀一次博物館有可能讓他們感到被排斥。傳統博物館中放置在分隔玻璃後面的展品,對於盲人或視障的參觀者來說,能獲取的感知相當匱乏。但是博物館正在不斷發展以切合為所有人提供愉快參觀體驗的需求。

視障人士觸感博物館
博物館如何才能迎合視障訪客的需要?對一位視障人士來說,管理機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使參觀過程更為有趣味。

首先是要有語音導覽指南和展板有語音描述。但這還意味著,可以有更具創新性的方法,如觸覺展品甚至3D列印。

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並不會致力於滿足視覺以外的需要。多感官的傳達顯然就能切合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上的需要。以下項目可以讓每個人都能欣賞到館藏的展覽品。

盲人博物館
一個西班牙的博物館就拋掉了放在展品前「不得觸碰」的告示。整個概念是訪客用他們的雙手去探索,這個盲人博物館展示了如何通過觸覺體驗藝術作品。

博物館展出了著名建築物的模型,以及繪畫、雕塑和紡織藝術品。它同時會著眼於經由盲人製作的藝術品,並記錄視力障礙人士的相關經歷。博物館向失明人士舉辦與藝術相關主題的臨時裝置。

該博物館於1992年成立,它的出現是為盲人和視障人士,提供一個以一般方式進入博物館參觀的機會。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許多人都有個人對視覺障礙生活的理解。這意味著博物館的設計首先考慮訪客的需求。藝術展品都經過精心設計,為訪客提供極富吸引力的觸覺體 驗。

愛琳約翰遜(Elin Johnson)有一個先天失明的兒子。在這篇評論中,她談到了參觀這個博物館,對兒子來說,是一次相當積極的體驗。在描述這次參觀的歷程中,她說:「我的兒子對於能找到一個令他感到如此熱情歡迎他的地方,還會為他的需求做好準備感到十分激動 。曾經有一次,當時兒子是博物館的「主流訪客」,我們沒有提出要求觸摸一些展品的特別許可。」

VandA 「視與聽」觸覺博物館的體驗
可以觸摸博物館展品並不是一個甚麼新概念。自1985年開始,VandA博物館一直有為視障訪客提供觸覺感知的觀賞時段。博物館每年不時舉辦特別活動迎合一些訪客的需求。該計劃經常轉換內容,並專注於博物館的各種館藏,以此鼓勵訪客再度回館參觀,享受對館藏品的 新體驗。

除了這些活動之外,VandA博物館也是作為博物館很好的例子,它提供了一整套工具。對許多人來說,關鍵問題之一是資訊的有用程度,訪客通常需要在參觀前瞭解有那些可用的設施,這有助於他們規劃觀賞行程,以及無須依賴他人的獨立自主性;VandA博物館致力提供 無障礙服務,並為訪客提供詳細的在線參觀資訊。
博物館可以提供預訂的專業導賞服務,同時還提供點字書籍以及音頻描述資料。整個博物館到處都分佈著許多可觸感的展品。到訪的參觀者可以通過語音導賞的指引,幫助他們在參觀過程中找到觸感展覽品的所在。

VandA博物館還使用一個傳感背包,迎合有視力障礙的兒童和家庭的需要。這個背包能讓年輕的訪客,可以藉此探索博物館的多感官活動。背包內有許多可觸摸的物件,例如以陶瓷和不同材料製成的模型。

博物館的盲人之旅
語音描述指南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 Smithsonian(史密森尼博物館),在每月所舉辦的兩次「InSight」的美國藝術博物館之旅,還增添更多個人的元素。由訓練有素的導賞講解員,帶領一小群盲人和視障人士在博物館內周圍轉悠。這些參觀過程是個互動的遊覽, 他們邀請參與者通過生動的描述來體驗展覽。

這與常規的語音導賞不同,訪客們可以在中途停下來,向導賞員提出問題以澄清一些要點。遊覽團在博物館的周圍緩慢行進,讓團員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來欣賞藝術品。有些人會應用導賞員的說話來描繪他們自己的視覺形象。也有其他團員使用個人的放大設備;有些展 品甚至可以觸摸。 導賞員會用他們自己的說話來描繪以創造豐富的畫面。他們會熱烈談論那些在現場存在的顏色、氣味和聲音。這些遊覽方式,可以吸引訪客通過其他感官,幫助他們描繪出腦海中的形象。

博物館還希望通過這些遊覽,向大家帶出除了標準的視覺體驗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體驗藝術的概念。博物館共有十二名接受蘭特(Lunder)教育組織的主席嘉露威爾遜(Carol Wilson)培訓的志願導賞員。嘉露強調在導賞過程的描述中迎合其他感官的重要性。「視覺並不 是瞭解藝術的唯一途徑。」她說。利用科技可以令博物館更具包容性;科技更可以在博物館中吸引視障人士。

世界上有許多博物館現在利用3D列印進行創新。這項新技術的主要優點之一是可以讓視障人士有機會以嶄新的方式體驗博物館的展覽品。

3D列印展覽品
維珍尼亞歷史學會與維珍尼亞聯邦大學合作,於2016年成立團隊,共同創建了博物館現存文物的一些 3D 模型;來自該大學虛擬創建實驗室的勉恩斯(Means)博士將展覽品掃描和製作了複製品。其中包括有 Conestoga 古時有蓬四輪馬車的輪子和1622年的鐵製護胸盔甲。 該團隊還設法製作了喬治華盛頓簽名式的3D模型;有助加強人們瞭解在談論華盛頓當年簽署一些重要文件時的歷史感。對於視障人士來說,「看到」如此重要的歷史記錄時刻的機會,可以說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體驗。

安德魯·托加(Andrew Talkov)是博物館的項目副總裁。雖然他原來的打算是將3D打印項目用於迎合視障人士,但他認為這項技術也可以增強所有人對參觀博物館的動力。他說:「任誰都希望可以觸摸在玻璃後面的「人工製品」,即使它只不過是一個複製品。」

多感官博物館體驗
在 2010 年,費倫斯美術館(Ferens Art Gallery)設計了一個真正具有多重感官的博物館體驗。該項目利用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的資金,開發了一種新的遊覽模式,以幫助視障人士與博物館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赫爾博物館和藝術畫廊的學習文化遺產的推動者聶琪·瑪露(Nikki Mellors)描述了在博物館中多感官導賞的概念。「很簡單,只要我們閉上眼睛,再想像一下走進一幅看不到畫作內的世界時的感覺,我們就考慮需要把甚麼元素加進去。」她說。

這些導賞結合了許多不同的方法,向不同的感官傳達訊息。除了具備標準的音頻指南和盲文描述外,博物館還提供真 人導賞。導賞員受過專業訓練,能對這些畫作展品進行生動的描述。這意味著導賞遊會有一種聆聽真人講故事的感覺。

除了音頻,博物館同時使用對繪畫的觸覺打印版,現場還有一些展出是可供觸摸的複製品。為了能讓參觀者在腦海中強化對圖像完整的深層次形象,博物館還會對其他感官訊息下功夫。訪客可以聽到能令人回想起畫作場景中的聲音;它們甚至還可以嗅到一些氣味,從而 捕捉到畫作中所描繪發生的事情。這種多感官訊息傳達的方法,構建了畫作的全貌;並增添了更多維度的體驗。

提高博物館的照明度使其更為無障礙
許多博物館使用低照明來保存他們的藏品,但這對視障人士來說卻是一項額外的挑戰。當然,永久性地提高照明度是不切實際的。然而英國的瑪麗羅斯號博物館提供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為了迎合更廣泛參觀者的需求,博物館舉辦每月一次的輕鬆早晨開放日,在一個兩小時的時段內,博物館燈光的亮度會調至比平時高,此舉令博物館對於視障人士而言顯得更為無障礙;這些時段,對於患有孤獨症或失智症的人士來說也很有幫助。提示音效的音量雖然很 低,不過,訓練有素的職員和義工隨時會在就近為訪客提供引導。瑪麗羅斯號博物館還利用觸覺材料製作一些比如船舶的平面設計圖。訪客可以觸摸各種人工製作展品和館藏的複製品。

博物館需要採取哪些措施才能確保視障訪客能無障礙地進行參觀呢?英國皇家盲人協會(RNIB)為博物館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資源。這些資源能幫助機構確保盲人以及只有部份視力的訪客可以從參觀中獲得最大的裨益。

VocalEyes 是一個致力於為視障用戶提供機會的組織。該機構一直捍衛的信念是每個人都應該有體驗各種藝術的權利。他們提供語音活動資訊列表以及與博物館合作創建展覽的語音描述;VocalEyes 團隊還提供針對視覺意識方面的培訓。

馬菲·高達(Matthew Cock)是VocalEyes的首席執行官,他談及博物館應該注意的四項無障礙原則。這就是 內容應該是可感知的;合用的;可理解的和持久的。

博物館可以為視障人士提供許多服務
上述博物館就 努力消除視障訪客可能會面對的一些障礙。關鍵是要認識到視覺並不是人們體驗和享受文化機構內容的唯一感官。每個博物館大門的後面都蘊含著大量迷人的材料,等待人們以新的方式去發現。語音和盲文描述都是很好的路標工具,它們可以幫助人們更好 地瞭解展覽品。不過,迎合其他感官,如觸覺和嗅覺,可以為體驗增添額外的元素。

個人化的方法效果相當好,引導式描述遊覽能夠令視障參觀者描繪出腦海中生動的圖像。

在訪客開始參觀前提供關鍵資訊也很重要,因為這樣他們會知道有哪些服務可以使用。博物館有需要與視障人士溝通。因為博物館需要聽取視障者的意見,以及與他們合作才能瞭解視障者的需求。上述這些示例顯示了細微的變化和額外的服務如何能夠產生重大影響。有 了這些變化,博物館可以讓盲人和有視力障礙人士感到真正受到歡迎。

作者:沙魯·寇蒂斯 (Charlotte Coates);發表於 2019年 2 月。
關於作者:沙魯·寇蒂斯(Charlotte Coates)是一位英國布萊頓的作家,在藝術和文化空間廣泛開展寫作。於 2019 年初開始為MuseumNext寫作以來,一直在探索各種與博物館相關的科目。
參考網址
https://www.museumnext.com/2019/02/

(編者按:上文中的瑪麗羅斯號博物館(The Mary Rose Museum)是在 1509 年亨利八世下令修建的戰艦。這艘擁有90門大炮、700公噸的英國軍艦於 1545 年在樸資茅斯附近的淺水域沉沒,如今打撈出水的殘骸,以及船內遺物陳列在博物館裏面;博物館亦以此命名。)


2. 不一樣的企業轉型:從「狼性文化」走向多元共融

作者: Catabell Lee 發佈日期:2019-0三-29
(編者按:下文採用的「普惠性」是較多人採用的「無障礙」的另一種譯法。)

IT 廠商對企業數碼化轉型推崇備至,不少更身先士卒以集團內部成功轉型為實例規範。這趨勢對傳統 IT 巨擘而言無疑頗為尷尬,畢竟這些巨擘雖然基石穩固,但亦因組織龐大而且有一定市場地位,轉型的靈活性反而難及互聯網原生的科技公司如 Google、Facebook、 Amazon 等,在轉型洪流下未免略顯老化。不過每家 IT 公司都有其獨特的企業文化,與其捨棄既有優勢追趕潮流,不如確立清晰定位,以適合員工的步伐實踐轉型。

走在微軟位於美國華盛頓總部的園區,不難發現攜手提電腦流動工作的員工遍佈園區不同角落;從園區的環境以至設施,亦不難辨識出這是一家 IT 企業,然而感覺卻與後起的科技公司存在著微妙的區別。

這,大概就是企業文化潛移默化所蘊釀出來的獨特氛圍,同時亦呼應 CEO Satya Nadella 的理念 ── 2014 年接替 Steve Ballmer 出任微軟 CEO 的 Satya 就曾對有意加入微軟的年輕人說,加入微軟並不會讓他們看起來型格,因他們的工作是令其他人變得型格(You join here, not to be cool, but to make others cool)。 微軟早已跳出「軟件企業」的框框,美國總部園區內更設有器材完備的工場供員工試驗各式各樣的硬體製作。微軟環球企業傳訊團隊總經理 Yunsun Wee 見證兩代 CEO 交替的企業文化轉變。

傾覆微軟「狼性文化」
CEO 可說是一家企業的靈魂,無論對企業文化、政策方針以至企業形象均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正如提及 Facebook,總會令人立時聯想到 Mark Zuckerberg;而 Elon Musk 則是 Tesla 和 SpaceX 的臉孔。然而提及微軟,不少人的印象仍停留在微軟之父 Bill Gates,又 或是因強勢作風以及營收增長奠定其地位的繼任者 Steven Ballmer;對比兩位前任,Satya 似乎低調得多,然而是次走訪微軟總部,員工無不稱頌 Satya 對改革企業文化的影響力,一手傾覆微軟過去的「狼性文化」,致力推行多元與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 。

加入微軟近 8 年的環球企業傳訊團隊總經理 Yunsun Wee,正好見證了 CEO 交替前後的轉變。 「8 年前的微軟強調的是個人績效、個人的工作表現;然而當一群精英聚集起來時,每個人都極力爭取表現自己,結果孤島效應反而令作為一個整體的公司停滯不前。如今的微軟更多的是從團隊、從企業的角度去看問題。Satya 相當著重 Growth Mindset (成長思維) 和 One Microsoft 的願景,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新企業文化更重視退後一步聆聽和學習,強調學無止境。」Yunsun 笑指:「我們並非無所不知的萬事通(know-it-all),而是無所不學(learn-it-all)的一群。」 · 人稱「Surface 之父」的微軟產品總監 Panos Panay 分享其產品開發團隊的設計文化與願景,深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 微軟的(硬體)產品開發團隊每人都有一個黑色小盒子(little black box),除可抄寫各人對設計文化的思考和討論,更不時提醒他們公司的願景。

Surface 設計背後的小黑盒
微軟從前的「狼性文化」推崇一枝獨秀的精英制,容不下犯錯的空間;然而 Satya 卻更傾向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相信迅速自挫敗中站起來且做得更好(Fail Fast, Do Better)。在他的薰陶下,微軟產品總監 Panos Panay 亦將這個嶄新文化融入到團隊的產品開發之中 。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這亦是為何 Satya一直強調成長思維和學習態度。產品開發的過程當中,無法保證所有決策都是正確或完美的,若早晚要犯錯,倒不如快點失敗,然後把過失丟諸腦後往前看,做出成績來。」Panos 和 Satya 英雄所見略同 ,一致認為一個好的產品必須以人為本。

Panos 強調,要創造一件好的產品,不單是設計、概念和技術元素,背後更需要強大的企業文化支撐。他透露,團隊成員都會隨身攜帶一個黑色小盒子(little black box),盒子裡匯聚了他們對文化的思考和討論,更不時思考如何將文化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

所謂的以人為本就是從用家的需要出發,舉例說,我的女兒最近習琴,但重點不是鋼琴的音質如何,而是我的女兒能夠利用這台鋼琴譜出甚麼樣的創作。同理,我們設計 Surface 的目標是要迎合用家所需,而非叫用家去適應我們的新產品。

推己及人首重多元與共融
多元與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是微軟相當重視的核心價值,而該政策背後最大的推手正是 Satya。由於 Satya 的兒子患有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並且飽受視障之苦,因此開發無障礙技術對 Satya 而言意義格外深刻。不過重點開發無障礙技術並非單純 出於個人感性,背後更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與商機。

事實上,全球患有功能性障礙的人口約達 10 億之多,惟其中僅十分之一能成功獲取所需的科技工具以協助日常溝通和爭取更好的教育就業機會。微軟若能把技術普惠性(Accessibility)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除對永久性功能喪失的用家來說是一大佳音,從業務發展角 度而言亦有助開拓可觀的新市場。這一切,始於數年前微軟內部的一場 Hackathon 創意開發大賽。

當時一位微軟工程師因家人患有閱讀功能障礙症(Dyslexia),於是在 Hackathon 上提出挑戰,邀請大家為閱讀功能障礙症患者開發工具以協助他們學習。由於在患者眼中,書本上的字母會自行跳動和重新排列,造成閱讀障礙令學習變得困難,團隊因而研究出原來只須 透過行列顏色標出(highlight)、轉換灰色系的背景、放大字體等功能,即可幫助患者更容易解讀文字。後來,這工具更被廣泛應用到其他工作如校對電郵之上。另微軟亦推出 Read Aloud 應用程式,讓視障用戶下載到智慧手機,透過其朗讀功能「聽」文字。

當然,語音文字轉換技術並非甚麼新鮮事,Amazon 早於 2010 年推出的 Kindle Keyboard 已內置 Text-to-Speech 功能,能清晰朗讀電子書。不過據微軟首席技術普惠官 Meghan Lawrence 指出,Read Aloud 採用了沉浸式閱讀功能,能把細枝末節的文字刪除;同時可 按用家需要轉換背景色系,或是按字節、音節把單詞分開,根據詞性標色:藍色代表名詞、紅色代表動詞、綠色代表形容詞等,令閱讀功能障礙症患者閱讀起來更輕鬆更容易集中。

據統計顯示,微軟這類共融小工具每月使用人數高達 1600 萬,可見市場有相當潛力。目前,微軟正推行一個為期 5 年,投放達 2500 萬美金的項目「普惠性人工智慧(AI for Accessibility)」,旨在幫助那些開發普惠技術的人才,鼓勵他們為功能性殘障用家開發更 實用的智慧科技。至於這項目能否為微軟在競爭激列的 AI 領域爭一席位,則還須拭目以待。

Seeing AI 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專門針對視障人士日常生活上的不便而開發,可以聲控操作手機掃描並辨認產品條碼,現場實測可成功區別輕怡可樂和原味可樂,有助視障人士購物更便利。
參考網址
https://unwire.pro/2019/03/29/microsoft-2/overseas-interview/


3. 你是我的眼——Aira,盲人專用的智能眼鏡

作者:小贏
去年小贏為您解讀了一款幫助視力障礙人士的科技產品 eSihgt,今天我們帶來的這件2018年的最佳發明產品之一的Aira也專注於服務盲人領域,來看它會帶來哪些不一樣?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世界有盲人4000萬到4500萬,其中1300餘萬在中國,換句話說… …大約100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位盲人,這個數字讓小贏觸目驚心。

也許你會質疑這個數據——為什麼我們身邊卻很少見到盲人呢?那是因為由於現有設施和交通的不友善,對於盲人來說,如果沒有人陪同,幾乎是寸步難行。所以特別是在尖峰時段,盲人很少在路上。值得高興的是,《時代週刊》公佈的2018年度的「最佳發明榜單」中 的一款產品將為盲人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攻讀 MBA 的 Kanuganti Suman 受到一位失明密友的啟發,經過多年的努力,和他的團隊研發了一款「Aira眼鏡」。

關於「Aira」這個名字——AI 是人工智慧的新興領域;
同時我們嚮往埃及神話的奧秘,Ra (埃及神話中的太陽神)的眼睛象徵著保護、治療,解釋宇宙中看見和看不見的一切。

其實 Aira 眼鏡的硬體設計並不複雜,眼鏡中間有一個攝像頭(像不像二郎神的第三隻眼),主要是基於「一種為視障患者提供遠程協助的方法、設備和系統的一款產品。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眼鏡上的攝像頭採集視障患者所處的環境資訊,並將環境資訊同步地傳送到人工代理一端,人工代理根據介面所顯示的內容通過語音或其他方式反饋給視障患者,有效指引他們的外出活動。

因此,Aira 眼鏡就像盲人的第三隻眼,但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讓盲人「看到」現實世界,而是通過眼鏡中間的攝像頭與其背後的人工代理——「Aira 小助手」連接,成為盲人的視覺翻譯。

那麼這個眼鏡是怎麼使用的呢?
STEP 1 訂閱和下載
首先,選擇最適合盲人用戶的出行計劃,花幾分鐘註冊,然後將 Aira 應用下載到智慧型手機上。
人們可以通過任何帶相機的智慧設備,將 ira 用程式與智能眼鏡配對。
STEP 2 連接「Aira 助手」
在第一次通話中,盲人用戶與經過專業訓練的「Aira 助手」聯繫,瞭解一切工作原理。
「Aira 助手」也可以設定為用戶的親朋好友。
STEP 3 實時語音援助
通過眼鏡上的攝像頭,Aira 把拍到的場景,通過手機傳輸到網絡上。「Aira 小助手」並通過語音指導用戶進行日常的活動。例如過馬路、尋找目的地、商場購物等。另外,眼鏡還通過穀歌地圖進行定位,以保證用戶的人身安全。Aira 還能提供實時路況資訊,搜集並記 錄用戶的家庭住址,常去的地方等資訊,以便對之後的行程進行更好的規劃。2017年2月,全球知名的馬拉松賽事——波士頓馬拉松大賽上,一位盲人選手曼瑟通過 Aira 遠程助手完成了比賽,在比賽全程,助手可通過鏡頭看到曼瑟的視角以及他的定位,隨時作出調整和 指令。另外,有了 Aira 眼鏡還可以去相親?!不僅能 「看到」相親對象,或許還能讓小助手幫你把把關。

目前,這項技術服務在美國採取的是訂閱付費制度,用戶每月支付 129 美元,即可享受 200 分鐘的服務。Aira 承諾,在用戶發出請求後,客服會在10秒之內上線,為用戶提供指導服務。讀到這裡,你也許會說,上面這項最佳發明更像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講真,小 贏也認為,在實際應用中 Aira 並不能完全取代導盲犬和導盲杖;在硬體上也並不像穀歌眼鏡、HoloLens 甚至去年小贏解讀過的類似產品 eSight 那樣夠黑科技。但它的了不起之處,是建立起了新的盲人幫助體系,為盲人的出行增加了更多的安全,而且在緊急情況下有 了更多的自救方法。

一句話:這項產品和技術服務,為盲人的生活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若果說您覺得上面的 Aira 不夠黑(科技)、不夠硬(科技)的話,那麼小贏為大家再家介紹一款顛覆你認知的優秀的盲人產品——「2C3D觸覺相機」。這款榮獲了2018亞洲設計大獎的產品有一個3D螢幕,這個螢幕的創意來源是「拼圖玩具」。它由許多3D圖元構成,這 些3D圖元根據照片的不同而變化,在螢幕表面形成3D的影像。這款非常有愛的觸覺相機的問世也打破了傳統相機平面呈像的概念。

試想一下:當一位盲人想念親人時,只需調出相機裏存儲的照片,親人的面容就會通過3D圖元螢幕立體呈現;也許他/她就能通過手來感知好像親人就在身邊。

對待這款2C3D觸覺相機小贏先不多說,等它成為明年或後年的最佳發明時小贏再來解讀。在連續兩年有關愛盲人的科技產品入圍最佳發明時,小贏深信:在未來,會繼續有多樣的科技產品為盲人帶來更多福音。
來源:IP創新贏 2019/03/28
https://read01.com/J8Pxaoz.html#.XKCIFLg0aqg


*************************************************************************

乙部
「無障易學」電子學習通訊 (E-Learning For All enewsletter)
1. 我們仍會走下去

過去兩個月,不時有「無障易學計劃」的使用者問及這個計劃的「前路」,也許他們掛心那裡可以找人製作電子書,以掃除他們在學習路上的一大路障。

協進會於2011年開始為閱讀殘障學生提供電子學習支援服務,至2013年有關服務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並正式命名為「賽馬會無障易學計劃」。經過本會多年的努力,這個計劃於2019年4月開始撥入「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的項目,成為協進會的恆常服務,我們亦可作持續的服務規劃。

有關計劃的重點仍會應付閱讀殘障學生對電子書的需求。此外,我們會維持製作利便視障學生的電子及觸覺教材,亦會將服務對象擴展至非學生,讓使用者持續進修和學習。有關計劃仍會繼續提供電子學習的培訓、輔助軟件的開發和更新以 及網上資訊平台的服務等等,當然包括這份電子通訊。

今期通訊邀請了本會資訊科技顧問小組主席為我們介紹他在美國出席一個輔助工具研討會的所見所聞和最新產品。第二篇文章簡介了市面上一些有用的視障輔助儀器。第三篇文章由吳曉慧同學從使用者的角度,分享了使用資訊科技去輔助學 習的親身體驗。

本計劃已跟不同的使用者走了8個年頭,下一里甚至更長的路,我們仍會與更多的使用者並肩而行,掃除路障!

「無障易學」電子學習通訊編輯小組簡介: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於二零一三年八月推出「賽馬會無障易學計劃」。此計劃希望為閱讀殘障學生提供各類支援服務,協助他們善用電子模式學習,藉此消除他們 與一般學生在學習上的差距。而「無障易學」電子學習通訊是計劃下的其中一項服務,並由義務編輯小組協助製作。從2016年10月起,「無障易學」電子學習通訊會逢雙數月,於計劃網頁及協進會出版的「無障礙數碼科技通訊」刊登專題文章,同時也會電郵給個別讀者 ,與大家分享閱讀殘障學生可如何透過資訊科技令學習變得更輕鬆而且有成效。

2. 專題文章 (一):參加美國加州輔助工具展暨研討會後記

文:周鍵圳   資訊科技顧問小組主席

單手輸入文字的藍牙裝置

今年三月初,我和總幹事以及一位資訊科技顧問小組成員,一行三人到美國加州洛杉磯參加了一個有關輔助工具的研討會。這個研討會雖然是由一個名為CSUN 的美國組織舉辦,但卻是全世界同類型最大規模的,當中包括二百多個講座以及 百多個攤位的展覽。

一連三天的研討會,程序異常緊密,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有無障礙網頁、電子學習、導航系統、就業、娛樂以及法律等等。置身其中,就給人猶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感覺。我們分身不下,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參與我們關注的兩三個講 座,其中一個的主題當然是電子教學了。

電子教學方面,不少公司推出無障礙互動教學、處理數學算式等系統,後者和我們的「數講師」頗為相似。

學習方面,他們都很著重如何幫助視障學生解決在科學和數學上的學習困難,製作多款精美的觸感圖、工具和模型等。特別的是,他們提倡在小學時期就應加強視障同學們在摸讀圖形的訓練。

最後,我想介紹在展覽廳看到的兩件大家應感興趣的新產品。

第一件產品是讓用者用單手輸入文字的一個藍牙裝置,這裝置其實是有一根繩子繫着五個指環,用者只要把這五個指環套在五隻手指上,便能輕鬆輸入文字到手機裡,他的操作方法是:例如只要把大拇指輕輕敲在一個平面上便能輸入英文字 母A,食指敲一下便是E,中指敲一下便是I,無名指便是O,小拇指就是U,如果用兩隻手指一齊敲的話,例如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就是T,食指和中指就是L,如此類推,那麼你便很快捷容易地輸入26個英文字母了。

第二件產品是一個靜音的點字打字機,相信同學們用過Perkins Brailler手動點字打字機都知道打字時發出的聲音是非常大的,如果在課室裡同學們一起打的話,頓時給人有震耳欲聾的感覺,但是這部電子點字打字機則是在打字的時候只會 發出很細微的聲音,另外,他給人一個方便是,如果需要刪除一個錯字,只要按一個後退鍵便行了。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打字機,本想買來自用,但價錢要二萬多港元,立時把我嚇跑了。

3. 專題文章 (二):視障輔助儀器面面觀

文:徐達明

orbit reader

圖片來源:https://www.aph.org/research/orbit-reader-20-details/

視障人士在教育、就業和生活上都需要輔助儀器的協助,本文會介紹最常用的三種。首先,有剩餘視力的視障人士經常使用放大鏡和放大機。手提放大機的製造已經非常成熟。由於香港地方狹小,加上放大機使用者經常要到不同地點上課或 上班,因此便攜式放大機相當受歡迎。放大機除了可放大書本,生產商也不斷加入新功能,例如放大遠距離的文字、影像暫存、文字辨識、電子書閱讀,甚至可配合微軟視窗或者Linux的應用程式,可謂一物多用。

其次,在點字顯示器方面,不少廠商為了加強產品競爭力,在近年的產品都加入筆記簿notetaker功能,在沒有連接電腦時也能記事或閱讀點字文件,當然絕大多數新型號都加入藍牙無線連接,兼容蘋果和安桌手機的屏幕閱讀軟件。另一方 面,一些廠商也嘗試研發一萬元港幣以內的點字顯示器,當中以Orbit Reader最為特別。它的價格大約是傳統點字顯示器的四分之一,功能包括記事簿及可連接到電腦和IOS裝置。它放棄了傳統的壓電方式來控制針黹的升降,而採用傳統的機械方式,用馬達升起針黹,針 黹會被鎖定裝置鎖定,當點字轉換時,鎖定裝置會先解鎖,所有針黹會下降。這種方法優點是大大降低了成本,缺點是轉換速度緩慢。

最後,文字辨識產品五花百門,從手機應用程式到座台讀書機也有,迎合不同用者的需要。以色列的Orcam公司研發的智能眼鏡,可說是高科技之作,能在三秒內朗讀印刷品內容甚至是三米內的文字,準確度相當高。在這個講求速度的時代 ,需要閱讀大量書籍的大專學生相當實用。

對於上述產品有興趣的讀者,可聯絡視障領域,電話是81913412。

4. 專題文章 (三):善用輔助軟件及現有資源

文:吳曉慧    視障學生

ELFA製作的實體觸覺教材-化學元素週期表

在訊息萬變及資訊科技普及的社會,人們必須使用資訊科技來與社會接軌。對我來說使用資訊科技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能夠順暢地使用電腦,有賴於讀屏軟件(nvda)及點字輸入法(點寫易)的幫忙。點寫易是我主要使用的中文輸入法,我在電腦所輸入的文字都是使用它的。而(nvda)則是協助我知道螢幕正在顯示什麼的軟件。它會為使用者朗讀出螢幕 上的文字及按鍵。我就是透過這兩個軟件來接觸網絡世界。

在學習方面,整個中學階段我均有使用電子書。我認為使用電子書比使用點字書更為方便。因為我能透過Word的搜尋功能直接翻到指定的書頁,甚至能透過關鍵詞直接找到相關段落。有時我更會直接把筆記輸入在電子書內。而電子書能在手 機使用,因此我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溫習,不過這只限於圖像較小的科目,例如語文科及通識科。

除此之外,我亦有使用觸覺教材。因為有些教材不能造成容易操作的電子教材,例如元素周期表。它當然能夠以表格形式造成電子教材,但使用不便。因為我必須輪流閱讀不同的格才能找到所需資料。因此我選擇使用實物,這樣我就能在短 時間內找到所需的資料。

其實現時已經有很多科技和教材能夠協助視障同學學習及協助視障人士使用網上資源。所以視障人士不用擔心不能與社會接軌,重點在於是否願意接受這些方法及善用這些資源。

可按此前往第二部份的內容*************************************************************************


 

< 返回上頁